1. 首页 > 欧洲移民

潮商马伟武:洗碗工到印企巨头,9000元到百亿资产之路有多艰辛?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潮商马伟武:洗碗工到印企巨头,9000元到百亿资产之路有多艰辛?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潮商马伟武:洗碗工到印企巨头,9000元到百亿资产之路有多艰辛?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曲《强》背后的那年那事

马伟武的三个子女:马家慧(中)、马楚邦、马楚力

两年前的9月14日,是力嘉这艘印业航母的掌舵者马伟武71岁生日。“岁月如梭、风采依然”,晚宴上,三个子女马家慧(中)、马楚邦、马楚力以一首饱含激情的歌曲《强》,共同献给他们的父亲。

“需跨多少个山,漫漫长路与海,方可真正觅到心里精彩;需经多少次哀;几多的障碍赛,才胜利会换来。不知几番跌倒,旁人斜视喝采,很不好过但我冲剌不改,只因心中记紧。。。。。。”《强》是郭富城1995年作品,收录在《纯真时代》专辑。马家慧姐弟选得好,再没有哪一首歌比《强》能更好地诠释他们“70后”父亲的拼搏之旅。

马伟武,生于广东潮阳和平镇的一个小山村,不过,他在潮汕老家停留时间并不算太长。1959年,13岁的马伟武跟着母亲、弟弟马馀雄离开故土,去香港投奔做苦力的父亲。少年的马伟武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最开始在大排档打杂当一名洗碗工,后来从去工厂做事。

大排档里打杂后,马伟武又在五金行里打过工,后来经一名老乡介绍去了一家纸箱厂当学徒,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印刷包装行业,他可能未料到,因缘际会,这一段打工经历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马伟武身份证上的出生时间是1944年,比实际早了2年,当年他就这样靠着“瞒报”年龄进厂,不过,马伟武后来回忆说,“因为长高了,人家也相信了。”

年轻时的马伟武

因为有老乡“罩”着,在那家纸箱厂,马伟武心中有一份归属感,特别是那个行业。从学徒做起,糊纸盒、钉纸箱,他很快熟悉厂子所有工艺流程。后来,马伟武成了“可塑之材”,也换了工作,去了一家规模更大的工厂,并被慢慢擢升为年轻的厂长。

飞高的风筝总有一天会挣脱那条细细丝线,年轻人总按耐不住一颗不满足的心,想当大老板的马伟武不管不顾辞了职,决定白手创业。1970年,24岁的马伟武怀揣9000元港币去职创办力嘉。

企业草创之时,对于马伟武来说,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几十平米的小阁楼,几台几百块钱的手动式、脚踩式机器,加起来价值不到2000港币,生产、拉订单、送货,老板加员工就是一人,他就是马伟武。忙不过来时,他会请家人帮工,有时也会找以来老工友借下班时间过来干活。对于这一切,马伟武后来说:“没有什么出奇的,就靠自己去拼。”

为了拼事业,马伟武直到30岁才结婚娶妻,这在那个年代已是超晚婚的了。又过4年后,马伟武、伍丽珍夫妇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不断发展壮大的力嘉,已是一家雇工数百名的大公司。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随着工厂规模扩大,马伟武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干的就一件事,不断将赚来的钱买厂房、置新机器和设备。

马伟武与夫人伍丽珍(前排左一)在生日宴会上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大门打开,香港制造业也面临土地成本高、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成长瓶颈,怎么办?很多港企工厂“成长式烦恼”同样也在困扰、束缚着马伟武把事业做大的脚步。1985年底,做眼镜的朋友告诉马伟武,与香港一步之隔的深圳定了新方向,将把工作重点转向建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上来。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伟武坐不住了,当即前往深圳考察。

当时的横岗一片荒芜,可马伟武却相中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决定把进入内地的投资第一站放在横岗。1986年,力嘉在横岗的观音山脚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投入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力嘉在深圳工厂的车间

马伟武的力嘉国际集团走过的这四十多年,是众多港商投资内地创业的一个缩影。

受益于改革开放,力嘉集团于1989年投资兴建横岗力嘉纸品大厦,1990年又引进了美国制造的瓦楞纸板生产线,1993年引进德国印刷设备开展印刷业务。如今的力嘉,逐渐成长为包装印刷业的“巨轮”,产品覆盖纸箱及彩盒包装、彩印及数码快印,客户遍及欧美、日韩和东南亚。

在最初投资时,由于当时不少人对内地也包括深圳的投资环境及政策不熟悉、不理解,马伟武的耳厢边充斥着各种声音,更有不少朋友劝他到国外投资,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为何把钱砸到那些穷地方?”也有的把力嘉的投资当笑话谈资。不过,马伟武的心却愈来愈决定,他说再困难我也要把根扎在横岗。

华南城控股五位股东:左起为梁满林、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

“昔日寂寥荒草地、今日繁华新商都”,提及深圳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说集专业市场、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酒店餐饮、生活配套、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华南城;因为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城市风貌变迁一个最好的见证。

力嘉国际集团掌门人马伟武,是最早一批来深圳龙岗投资兴业的港商,也是华南城最初的五大股东之一。2002年12月,香港实业家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梁满林等人,经过考察调研后,发起成立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深圳)有限公司。而深圳华南城开建前的地貌是什么呢?一片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岭。

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梁满林曾介绍:“华南城不是一个人创办的,我们有五个股东,郑松兴、马介璋、孙启烈、马伟武和我,都是深圳各个行业协会的会长,或者是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贡献的人。”

当年他们联手投资华南城初衷是什么呢?梁满林说,2001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里对物资的极大需求,就是商贸物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商机。

深圳华南城

华南城已在港交所上市,华南城集团是2002年5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随着电子商务崛起,华南城在新的经济周期内,也迎接了一任任新的“小伙伴”。 2014年,腾讯控股入股,华南城开启O2O商业模式的新探索;2016年,华南城与京东集团强强联手,在B2B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优势融合。

梁满林更早之前曾介绍,华南城要为“世界工厂”做“后勤部长”,他表示:“因为世界的工厂在中国,而中国的工厂就在珠三角,工厂对于工业原材料有着庞大的需求,深圳的人流量、物流量也非常大,商贸物流成本是比较高的。我们当时就想,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大规模的原料城,减轻这座城市商贸物流的成本负担,是一件很好的事。”这也是马伟武当年5个人一起创办华南城的初衷。

事实上,华南城的诞生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21世纪初,珠三角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均普遍存在采购分散和缺乏完备原料供应链的难题。

潮汕文化基因与力嘉二代“接力跑”

由马伟武书写的“马氏宗祠”

2018年农历10月24日,潮阳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举办了隆重进祠晋主庆典。马氏宗祠“博思堂”位于汕头潮阳港美的里美溪南上,由马氏裔孙购池填土而建。

2018年九月,力嘉集团董事长马伟武72岁生辰之际,力嘉集团为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博爱慈善会捐献善款1000多万元,善款用于和平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昌凝文化展览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力嘉路的修建。

恰逢和平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举办晋主仪式,力嘉国际集团组织三天两晚潮汕文化之旅,邀请力嘉部分海内外嘉宾和企业高管参与,让大家了解力嘉集团对于家乡发展所尽的企业责任,了解潮汕人爱国爱乡,热心慈善义举的情怀,以及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

港美马氏宗祠——博思堂

潮阳港美马氏的开基祖是马昌凝,系廉使祖马荣公之十八世孙,拱林公之季子。马昌凝生于明天启二年,终於康熙廿七年,开基至今三百多年,现人丁兴旺,遍及港美三乡及海外、港澳台等地。

港美马氏博思堂的“马氏宗祠”四个字,系马伟武题写的。大门两侧的对联,大致可让外人其家族源流及历史:“氏出服君,邯郸立姓,广传中南,绵延世泽。”“派绍廉使,港美定基,中兴平田,浩振家风。”其中的“派绍廉使”四个字,足以说明港美马氏与福建的宗族历史渊源。

港美马氏开基祖马昌凝,是廉使祖马荣的第十八世裔孙。马荣,福建莆田人,宋进士,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按察;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因金兵作乱,宋室动摇,马荣辞官入潮,携眷这居蚝墩(今潮阳和平镇),马荣为今天汕头潮阳和平镇里美、中寨、六联马氏的创始祖,其子孙后代称为“廉使祖”。

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马伟武祖居

一座祠堂不单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源流、繁衍生息和沿革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家族的亲情纽带和精神殿堂,更是一个家族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潮汕人为什么热衷于建祠堂?这与地域受传统宗族文化影响深广有关,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寻根意识十分强烈,亦通过怀抱祖德、饮水思源、颂宗念祖,来传承伦理和家风家训,教育后人。

就潮商家族企业而言,宗祠文化也是地缘文化中一个主要元素,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正因为借助这“五缘”优势,让潮汕人在外在困难时相扶相携,在成功时互相感染,合群团结互助,奋力进取。

以华南城为例,五大创始股东均是潮汕人,地缘带来了业缘、商缘的联谊互进;而“牛仔裤大王”马介璋家族、腾讯马化腾家族与马伟武彼此更不用说了,都是潮汕人,且都是潮汕马氏的后裔。

力嘉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马馀雄

力嘉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马馀雄,是董事长马伟武的胞弟,同年兄弟俩一起跟随母亲离开潮汕老家,一道闯荡香港,是典型的潮商“兄弟帮”代表之一。

人和,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元素,潮商的企业文化也深深打着人和文化的烙印,无论是企业管治层面,抑或是家族企业传承层面。潮商创业兄弟相帮的事例举不胜举,比如宝能姚振华兄弟、龙光地产的纪海鹏、纪建德兄弟,同样,弟弟马馀雄也是马伟武一路创业坚强的后盾。

深受潮汕地域传统文化影响,马伟武也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当力嘉逐步稳定后,他邀请弟弟马馀雄加盟,兄弟同心,合力打拼天下。

力嘉国际集团总经理马家慧

马伟武曾说:“我有一些同行朋友,子女因为怕累,不愿意接手家族生意,让老爸一个人撑,这其实很悲哀的。”最令他欣慰的是,三个宝贝儿女体谅父辈的辛苦,毕业后纷纷加入力嘉,接力他的事业。

力嘉国际集团总经理马家慧,是家中长女,她自小就与两个弟弟一样在父亲的工厂里度过孩童岁月,也见证了力嘉的成长和父辈的辛劳。1986年,力嘉在深圳横岗新厂成立那天,年龄尚幼但作为长女的马家慧,就被父亲马伟武带到开幕现场,见证家族企业创业发展史的新篇章。

高中毕业后,马家慧只身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毕业后便回国加入力嘉。初到力嘉,马家慧并没有一脚踏入管理层,而是听从父亲建议,从最基层岗位做起。马家慧说:“我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按照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在公司绝大多数的部门锻炼过。”

基层历练和底层“轮岗”,是训练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路径。培养胜任的家族企业继承人或者接班人,除了言传身教、系统教育等方面外,基层实践是一个重要途径。

后来,马家慧加入了公司营销团队,历任集团内部的业务经理、副总经理,主管公司海外业务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发等工作,2008年至今担任力嘉集团总经理,全面主持集团工作。其中,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洗礼后,马家慧和董事会研究决定通过转型来抵御风险,并于2011年独资创建了“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

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马楚邦

如今,力嘉马伟武家族二代像“众星拱月”般发布于家族事业中,长女马家慧为集团总经理,“大姐当家”,主持集团工作;长子马楚邦、次子马楚力均为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分管各自板块。

“分工不分家”,是潮商家族传承的一大传统模式,事实上也印证了这是一个家族企业最理想、最合理的代际交替接力途径。“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这是很多富豪们共同的心声,古今中外,“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一个魔咒,笼罩于许多中国家族企业之上,如何破除这个传承烦恼呢?

保持基业长青的旺盛生命力,就在于凝聚力,在于家族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落实,其难点更在于内部利益的平衡与切分。而“分工不分家”,作为一种家族治理机制,其“分工”(也称“分灶”)切割,前提是不分家,以维持家族企业所有权的完整性,大家关系扭在一起,把家业共同传承下去。像泰国首富黄子明家族,就是一个“富过四代”海外潮商的典型案例,迄今横跨百年仍长盛不衰!

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马楚力

马伟武次子马楚力,现为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2008 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并获物理学系学士学位,他同时也是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马楚力是个80后,他与太太蔡秋敏是2016年11月举办结婚典礼,与姐姐和哥哥一样,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力嘉,也被父亲“下发”到基层一线,到生产线上班,当时他22岁。

从最基层做起,再经各部门“轮岗”,25岁时晋升集团副总经理。“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三个子女成长过程中,马伟武对他们并无过多干涉,都让他们依着个人兴趣去学习;不过,对“富二代”的他们,在物质方面却不纵容。姐姐马家慧说,她读书时,父亲告诉她花费的钱均来自公司,须知创业不易。而马楚力说,他自己上中学时每月的零用钱为800港币,和他的同学相比不算高,这当中包含早餐、午餐、交通等日常开支,能剩下来零花的已所剩无几。“父母在物质方面没有纵容我们。如果从小到大要什么有什么,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困难。”

与很多潮商港企二代一样,马家慧与她的兄弟都协力同心,专注于自己家族企业当中,抱团作战,一同接力父辈传递下来的事业,并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发展。

国内如潮汕、闽南、佛山等比较重传统的地区,接班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是自然而然的,从一出生就赋予使命,学习是接班,留学也是接班,到基层一线历练也是为接班而作准备,且大多数企二代会服从父辈对接班的部署安排。正因为这样,企业发展与转型成了集聚家族成员情感、智慧、能量主要载体,在共同打拼中回过来强化家族情感,促进家族和谐。

用户评论

暖栀

这故事真的太励志了! 从刷碗工到成为印企大佬,马伟武的奋斗历程让人心动。他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梦想总能实现。 一百亿身价可不是轻易得到的,背后一定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炼,令人敬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说难还真的难吧,要从刷碗工变成印企大老板可真不容易啊! 马伟武真是个厉害的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还有点想了解一下他具体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9000块钱的起点,到现在的百亿身家,确实是一个令人赞叹的蜕变。 这证明了只要抓住了机会,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马伟武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探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说实话,有点不相信这种说法。刷碗工能赚上百亿身价? 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吧!也许是媒体炒作,也可能是有些夸张,总之要以怀疑的态度对待这类新闻信息。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感觉马伟武的故事挺真实,因为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啊,不努力就真的会被淘汰。 刷碗工也能做到如今的成就,说明他的能力和智慧很高。希望他能继续奋斗下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的风骚姿势我学不来

从一个普通的刷碗工到印企大佬,确实不容易吧。 马伟武的故事提醒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故事写得比较吸引人,让我对马伟武这个潮商有点好奇了。 感觉他的经历和很多创业者的故事很相似,都是从平凡的起点出发,一步步拼搏奋斗的道路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金橙橙。-

我更想关注具体的商业模式是怎么运作的呢? 从刷碗工到印企大佬,这中间肯定有很多关键的节点吧! 如果能了解他的经营策略,或许能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有所启发。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这个时代想要成功确实很难啊。马伟武的故事虽然令人敬佩,但我更觉得现实情况是残酷的很多人都没机会像他一样获得成功。 还是那句话,只有努力才能抓住机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屌国女农

百亿身家听起来真让人羡慕,但同时也对马伟武本人充满了好奇。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吧? 他的故事一定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商业智慧,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我觉得这种励志的标题可能会有些误导性,因为现实生活中,成功的故事并不是普遍存在的。 不要过分迷恋这些鸡汤文,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泪湿青衫

马伟武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 我见过很多类似的创业故事,都是在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 这证明了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困难最终实现梦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我认为标题写得太夸张了,9000块能赚上百亿身家?简直是不切实际! 还是理性看待这些励志故事吧,不要被炒作冲昏头脑。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马伟武一定有一个很聪明的商业模式,因为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这么大的财富。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了解一下他的经营思路,为他学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德花瓣

总认为这样的故事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努力奋斗却得不到回报,社会环境、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功。 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那些虚幻的励志故事所迷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我更关注的是马伟武背后的团队和资源吧!一个人很难做到如此之大的成就,他一定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刷碗工这个身份也能够创业成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啊? 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很多看似平凡职业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企业家。希望更多的普通人能勇敢追梦,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华岳移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huayueimm.com/ozym/107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