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课,谁还抢着留级呢?
大家好,关于如果有课,谁还抢着留级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2010年,日本一家全国性报纸想要进行一项“大学实力”调查。没想到,一不小心,统计结果就出了大新闻。
按照计划,年内应毕业的56.8万名大学生中,至少有7.9万人选择“留级”。
七分之一的大学生未能从大学毕业,不是因为他们挂科太多,也不是因为他们沉迷于学术,而基本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
一般来说,日本大四学生的求职黄金期在校园只有6个月,一旦时间一到,“新鲜期”就会很快消失。
这并不是说你不能继续找工作,而是离开学校后,很少有公司会给应届毕业生机会,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成为求职者。
“毕业生劣势”是描述日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特有术语。
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官方统计显示,今年共有3.1万名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就退学,成为所谓的“就业浪人”。
除了这7.9万名“雇佣复读生”之外,“浪人”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1万人,令人震惊。
当时,距离“灵活就业”一词被发明还有十几年。罕见的日本媒体只能简单概括为:
大流年时代。
“留到明年”也可能被雇主用来借口“学术攻击会耽误机会”。
如果你让自己成为“求职者”,就意味着你将失去找工作的机会。
老师,您不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被劳动力市场选中的事情吧?
因此,想方设法推迟毕业,维持“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就成为了就业困难的日本大学生的避风港。
当时的日本经历了“大学普遍招生”改革,取消了大学入学的高门槛,让高考暂时摆脱了“生死攸关”的独木桥。
但进入大学的障碍已经消失,毕业后找工作又竖起了新的障碍。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竞争永远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它只是被推迟了。
久而久之,“复读生”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如果不控制人数,迟早会超出容量,学校无法承受。但如果不允许学生留级,就业率就会直线下降。
甚至后者更糟糕,因为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面子,也直接影响来年的招生问题。
事情一拖再拖,又成了“刀伸头、刀缩头”的问题。
困扰日本的“废除者”问题,几年之内很快就成为令韩国头疼的问题。
2015年,韩国媒体发现他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开始留校。
短短几年内,韩国大学生推迟毕业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
在韩国,大多数大学允许学生保留学生身份并继续使用学校设施,这成为一些学生“逃亡”的动机。
但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外界失业率的飙升。 “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
与日本不同,韩国不搞“大学入学”和“宽松教育”。炼狱般的高考牺牲了大批普通韩国家庭。
在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入学考试和竞赛题后,韩国大学生的学历变成了这样:
脱不掉的衣裳,放下的笔。
许多大学生故意推迟修学分,或者干脆一门课不及格,下学期重修,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像复读高考的学生一样,这些大量出现的“五年级生”、“六年级生”只会给初三生带来越来越高的竞争成本。
据韩国去年官方统计,近36万名年轻人花了三年时间才找到第一份工作。 “延迟毕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无限高昂的竞争成本,直接导致一些年轻人干脆放弃就业,成为不上学、不找工作、不接受培训、整天无所事事的“NEET”。
这些慢工出细活的年轻人,不仅让“啃老”合法化,也逐渐催生了放弃爱情、婚姻、生育的“三命族”。
这些年轻人是韩国的“远忧”和“近期忧”。
她们本应负责生育,却随着整个社会的生育率跌落悬崖,让资金不足的养老金体系承受压力。
而“扔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进化到找不到自己身体任何“弱点”的地步了。
她们不仅成为韩国政客党派纷争的工具和性别战争的炮灰,极端思潮也在她们中间悄然滋生。
这两天,多家媒体报道称,在我们部分985院校中,出现了学生主动选择“推迟毕业”的事件。
为了保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或者为考研、公务员考试、实习做准备,很多学生都在想办法再留一年。
甚至为了获得有限的“延期毕业”名额,也有人“主动放弃”去争取机会。
有网友留言称,四科不及格的室友被辅导员要求认真准备找工作。他今年无法推迟毕业,因为:
四门科目不及格的情况太少了,而且其他人不及格的次数都比他多。
为了避免毕业后竞争,必须尽量开展“非毕业”竞争,内卷化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种趋势已经出现。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2021年研究生实际毕业人数与当年预计毕业人数相差约24万人。
也就是说,那一年,有超过24万研究生没有按时毕业。
其背后的原因是,因就业问题而主动申请推迟毕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交媒体上有专门教你如何“安全推迟毕业”的策略和咨询服务。
看着别人先冲出战壕观察战场局势,从个人角度来看当然是一种策略。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延长教育时间、推迟就业节点,压力也不会凭空消失,迟早会流入社会。
在这两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提到:目前,失业青年超过600万。
总体而言,青年失业率很高。
据此前统计,6、7月毕业季,将有1158万名毕业生步入社会。
如果这部分就业环境不完全改善,大量就业需求将滚雪球般延续到明年。
有数据预测,明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突破1200万。
我们总是喜欢谈论东亚诅咒。奇怪的是:
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后,他仍然命运般地踏入了同样的漩涡。
很多延迟毕业的毕业生其实是在押注未来,希望明年情况能好转,就业率扭转颓势。
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向好,对保持就业总体稳定将有良好支撑。
各方也在积极行动,解决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两天前,有媒体报道,四川省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启动了“日千万元特招行动”。
启动仪式上,当地领导在现场表示:
帮助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孩子。
此前,河南有关部门也发布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计划。要求高校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这个方案中有一句话提到,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和长期失业的毕业生必须达到:
动态清算。
这个方案原本是为了服务大学生就业,但具体的措辞却让大家感到很不舒服。
因为几个月前,这个词还只用于那些不幸的病人。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可以清除的零。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华岳移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huayueimm.com/yzym/11494.html
用户评论
终于有人说这个真理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是想着赶紧毕业,可后来才发现,很多东西压根没学到精髓,要是早点重视“班”,互相补充学习,我肯定现在更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哈,说的太对了!我们单位也挺乱的,每个跟我同级别的同事都像个岛屿一样,谁也不跟谁交流。导致一些东西就没人传承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开始学习新技能的人来说,有个好班可以互相启发,进步更快。想想看,一个好的团队,能够让你在前进路上不孤单,还能收到及时反馈和帮助,是不是很棒的感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没必要这么死板地强调“班”这个概念,每个人学习的方向都不一样,也不一定需要在一个团体里互相依靠才行啊。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学生时代很多人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帮助大家明确方向,提升学习效率!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觉得“班”这个概念应该更加灵活地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或工作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兴趣小组或线上社群来建立自己的圈子,互相交流学习,获得成长和支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级其实也不错啊,给了你更多时间琢磨,发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说不定遇到一个好的“班”,能让你在留级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色彩吧?现实中很多都是利益驱动,没几个人愿意真心帮助别人学习成长。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的确啊,如果有个好“班”帮忙,学习进步会更快更顺利。尤其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互相讨论分析,能找到更精准的解决办法。想想都美好!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级?别想着了,没准你留了一年都没找到一个好的“班”,还会浪费更多时间和金钱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班"这个概念听起来让人有些局促不安,毕竟每个人都想独树一帜,展现自己的特长。过度强调群体效应反而可能束缚个人的探索精神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并学习新知识,很多时候我都是独自沉浸其中,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我觉得“班”并非必要的条件,关键在于个人对知识的热情和努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时代年轻一代都享受着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谁还想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呢?自由自在才是王道!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起来我也觉得这样很有道理。小时候我成绩差很多人都笑话我,如果当时有一个好“班”帮我指点,说不定现在会不一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狼图腾》里的故事,在北非草原上,一群猎豹为了生存互相帮助和团结,才能成功狩猎。一个好的"班"如同这群猎豹,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Achieving common goals.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每个人的发展路径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不需要依靠“ 班 “就能取得成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